免試時代,如何替孩子選擇學校?

更新日期:2011/03/18 18:53  

作者:李佩芬、鄭怡華、親子天下編輯部

少子化時代來臨,學校供過於求,檯面上的學區界線,早已無法限制家長「用腳選校」的實際行動。在擇校世代隱然成形的浪潮下,家長如何觀察學校文化?父母如何與孩子討論?選校時可以從哪些層面綜合判斷,做出更適切的選擇?

二○○八年,《親子天下》曾進行家長選校歷程與擇校態度的網路調查。在四千多份回函中,七成七的家長曾思考過自己學區以外的學校;近五成的家長在孩子準備進中小學之前,事先看過二到五所學校;更有超過五成的家長採取實際行動,曾為了讓孩子就讀心目中理想的學校而遷戶籍。這樣的數據,益發凸顯在少子化浪潮下,絕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能替孩子覓得一處學習的桃花源。

學區界線 框不住家長的心 學區,已無法限制家長的選校;即使是大家口耳相傳的好學校,口碑牌也無法保證孩子必能百分百適應。少子化浪潮來襲,許多公校開始面臨招生壓力。從過去「一個蘿蔔一個坑」的基本學區,到同時有兩所以上學校供選擇的「共同學區」,甚至更大範圍的「開放學區」、「自由學區」,家長擁有擇校自主權,打破過去「不需任何作為,學生自動上門」的校方市場景況。

檯面下的大學區制,隱然成形。未來恐怕會有愈來愈多學校,得捧著戶籍名冊挨家拜訪,爭取每一位「愈來愈稀有」的學生。

學校文化 決定校風 然而,在制度面仍有限制下,對學區內學校不滿意的家長所能做的,就是盡己所能,儘量從各種管道蒐集各方資訊,再做判斷。畢竟全面且充足的資訊,是做出正確決定的前提。問題是,客觀資訊或許不難獲取,但如何獲知只在學校圍牆內流傳、卻深層影響校園運作文化的資訊,常是許多家長在替孩子選校時,最感到棘手的關卡。

期待更充分的學校資訊窗口 從家長角度來看,國內多數學校的內部資訊相對封閉,想深入了解學校,大多得靠多方打聽來拼湊模糊的圖像。可惜的是,甚少聽聞有任何平台或組織,針對某一區域的所有學校,從更貼近家長的視角,建立有系統的「學校資訊中心」,資訊內容可含括學校的基本設施、師生背景、班級人數師生比、考試方式、辦學特色、各導師班級經營理念等,提供充足、透明、公開的「一站購足」資訊。跨校性的比較資訊不足,家長只好退而求其次,一家一家學校造訪。目前每所中小學都會設立網站,至少是一探學校堂奧的基礎管道。

選擇學校 需了解孩子特質 長期從事青少年及兒童諮商的楊俐容也指出,不同孩子對壓力的適應力不同,即使是同一家庭的兄弟姊妹,都不見得能一體適用。從孩子的學習態度觀察,她建議,若孩子對學習興趣高昂,勇於接受挑戰,學校給的壓力會轉化為學習能量;反之,若孩子總是提不起勁學習、抗壓性低,想要藉著送到功課壓力大的學校試圖改變,反而更容易讓孩子排斥學習。從「孩子特質」著手,加權父母最重視的擇校因素,並搭配孩子的就讀意願,較容易找出一所親子皆大歡喜的學校。

親子充分溝通 降低不適應 身為孩子的監護人,建議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就學環境時,要拉長觀察時間,最好能避免僅僅以「升學率高」、「感覺上學生較有氣質」、「接送方便」等單一原因就驟下決定。比較建議的做法是:列出家長與孩子在意的指標後,逐一思量,考慮過程不應太匆促,最好能有三個月以上時間。長期觀察目標學校,與家人、孩子充分討論,親自帶著孩子到學校校園走走,或讓孩子與目前就讀這些學校的鄰居、兄姊們聊聊學校情形,都有助於進一步認識學校,以及了解孩子對學校的觀感。

同時,家長也應有心理準備的是,不論最後選擇的是哪一類學校,「父母只是去選擇面對不同的問題而已,」《荳芽,不上安親班》作者、奧林文化總編輯謝淑美提醒,父母除了向外打聽,更別忘了靜下心「向內找答案」;而且不論最後選擇為何,當孩子無法適應學校生活時,父母都應具備「解決孩子不同問題」的勇氣與智慧。

在綜合思考與判斷的過程中,每個家庭所能提供的支援、補強系統不同,其他家庭認為好的選擇,不見得適合自己孩子;但充足且理性的溝通,至少能降低入學後的不適應與抗拒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劉武彰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